23年前,一名北大保安,轰动全国。
他叫张俊成。1976年出生于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土泉村,因家境贫寒,初中辍学,19岁成为了北京大学西门的保安。
他努力做好一名保安,又不仅仅只想当保安。
完成工作之余,张俊成花费3年苦学法律、英语,在1998年拿到北京大学法律系自考大专学历。
自他而起,北京大学保安队伍中,相继有500多人拿到大专,甚至研究生学历。久而久之,好学的北大保安群体,被当成了少林扫地僧一般的存在,演绎出一段段校园佳话。
读书是这个世上最公平的事,依靠勤奋、努力,他们穿过命运狭长的甬道,完成漂亮的反击。
但二十多年过去,张俊成渐渐从大众视野消失……他怎么样了?是追求梦想,还是走下了神坛?
近期,张俊成的故事,有了后续。 他的结局,谁都没有想到。
1994年5月26日,18岁的山西小伙张俊成第一次来到首都,经过26天的保安上岗培训,在500多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北京大学西门工作。
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让他第一次知道“高耸入云”是什么。而15岁之前,他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
1976年,张俊成出生于一个距襄垣县城近20公里的山村,异常贫穷、闭塞。父母务农为生,大哥大姐没读过书,三哥过继给了别人,一家常年吃不饱饭。
张俊成七兄妹
每天清晨在山上采摘的小野梨,蒸熟后,便是一家人的早饭;亲戚来访带的几块鸡蛋糕则是最好的吃食。
鸡蛋糕发霉后,母亲将表层绿毛刮去,分给孩子们,又是一顿美餐。
家境困窘,张俊成的学费从未如期交过。1992年,他不得不放弃继续念高中,尽管初中时,他经常是班级前五名。
辍学后,他随父亲和哥哥在村旁山脚铁矿打工,操作雷管,用炸药炸石头。他要强,坚持用16岁的小身板,一次次扛起百斤重量。
干了一年多,被介绍去了汽配厂,他抢起活儿来干。有回老工人不愿意加班,他带人挽起袖子接下急活,领班感动得在车间给他们煮起了面条。
15岁去县城后,张俊成第一次看到高楼
家乡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张俊成渴望一条通向外面的路径。幼年,他感觉生活被庸常和苦难腌透,像麦田望不到头;工作后,他深觉凭自己的学历、阅历,没法转成汽配厂正式工。
彼时,中国迎来市场经济改革,他想抓住机会。
上世纪90年代,各大高校开始从农村引进劳动力,襄垣县劳动局要向北京输送50个人,表哥帮张俊成报了名。1994年5月,他来到北京,被拉至昌平某村进行保安培训。
这是一段部队式生活,练习正步、齐步、跑步,再是擒拿格斗,26天训练一直得起早贪黑,领导跟这些小伙讲,分配到哪里要看个人成绩。
中途,有长治同乡受不了强度,提前回家了。张俊成却乐了,“只要凭本事就不难,别人努力,我比他更努力!”
最终,他考核成绩位列第一,从500多人中脱颖而出,被分配到了北大。
1994年6月底,张俊成被安排到西门值守。北大西门处于学校主轴线起始点,是游览燕园的最佳入口。深感责任重大,他次次站得笔直,拦下无证想进北大的游客时,甚至可以敬礼十几次。
业务测试时,张俊成是唯一的满分。3个月过去,中队长破格让他当上了西门班的班长。
他对同事说,全国最好的学校是北大,有一流的大师和学子,应该也要有一流的保安,而西门班要成为北大保安里的一流水平。
他借鉴天安门的国旗护卫队,开创了交接岗仪式。起初是四个人敬礼、喊口号,后来每半小时的单岗接岗也得踢正步、统一节奏。
他们练了半月,再到西门实践,当天引来诸多师生和游客的驻足拍照,大家竖起大拇指,夸“北大连保安都不一样”。
张俊成在北大西门值守
张俊成干劲更大了,但这时,打击也突如其来。
他英语不好,初中试卷100分只能考7分,有天几个外国人没有证件想进门,他表达不清,只能连比带划将他们拦住。
这几个外国人走到马路对面,一起竖起大拇指,又将大拇指倒了过来。
奇耻大辱!张俊成的血顿时冲到脑门,来北大这么久,自己一直明明都是同事们眼里的楷模……委屈的他回到保安室,打起了电话,“妈,我要回家,我天生就是种地的命。”
电话中,妈妈反问,“你闯出名堂来了?”张俊成慢慢冷静了下来。
要知道,为了能来北京,他可是磨了母亲两年时间,还豪言壮志道,不闯出名堂就不回来。
当天上夜班时,他一直在琢磨自己该怎么办,想法最终汇成了一句话——“大不了学呗,别怕!”
第二天清晨,下了晚班,张俊成去早市淘了两本初中用的英语教材,开始学习。
后来,张俊成经常上夜班时读书
他仅有乡里初中的基础,不懂时态、语法;工作繁忙,还只能在夜晚守岗时才有机会打开书本…… 困难相当大。
有人跟他讲,北大校门对任何人统一敞开。法律系自考,13门专业课全通过就能拿到大专毕业证。但这对刚开始学习的张俊成来说,过于遥不可及。
他觉得,考学是理想,但自己能先做的,是好好学英语,不被外国人笑话。
至少不要只会“您好、谢谢、再见、好的”三句半。
统筹工作、学习和生活很难,但人在北大,还愁学习么?
张俊成胆子大,敢做敢说。背完单词,就敢直接和外宾对话;晚班轮岗,也不管不顾、大声朗读。朗读声“吵”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北大英语系教授曹燕下班晚,有几次路过西门,都会因为这小伙的朗读声驻足,问学到几点,对方答半夜三点。
曹燕很感动,但还是打断了这个上进的小伙子,指出他把英语说得像德语,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学不好,还会学坏,“你要想改变现状,光靠自己学是不行的。”
张俊成在北大新生汇演上执勤
一个多月后,保安室接到了一个电话,“天天用‘德语’折磨我的小张,请来英语系。”
曹老师来帮忙了。她拿出两个听课证给张俊成,一个是GRE考前培训,一个是成人高考培训班,建议他可以针对性地选新概念英语等课程,不懂就问。面对老师的好意,张俊成第一反应却是想婉拒。
GRE培训班一学期3600元学费,成人高考是1800多元,他每月工资却只有214元,还得每月寄50元回家……
曹老师看出这个农村小伙的窘迫,宽慰“这是免费的”,并关照保卫处安排张俊成错班学习,还拿出照片给补习班老师介绍他的情况。
她对他说,“阿姨看你上进,你们在北大做了许多好事,我们都知道……别哭……”
张俊成曾用名,张君成
张俊成感动至极,离开家乡已有两三月,母亲都没有这么关心过自己。他牢牢记住老师的话“我不要你感动,要你行动”,开始在教学楼和西门之间奔跑。
上午7点上课,中午12点下课,他提前8、9分钟离开教学楼,跑到西门保安亭换衣服,站在岗亭值班,工作到15点,他又跑去上下午的课,17点再跑回西门。
晚上,6个人同住的宿舍晚22点熄灯,他独自偷偷蒙在被子里拿手电筒看书。后来,他申请到会议室再自习到23点。
渐渐地,张俊成定下了备战成人高考的目标。他找到队长,申请备考阶段连上夜班,周六日不休息,上24小时的班。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张俊成在荷花池边学习
凌晨时分最难熬,为了不睡着,他看会书便起身活动,养成了抽烟醒觉的习惯。除去站岗时间,就拿着书本学习,发了工资就饿着肚子去买书。
经济紧巴巴、时间也紧巴巴,但他工作用心,遇到面熟的人就会敬礼,刻苦好学的一面也开始被其他师生看到。
有天,德语系博士生导师张玉书教授和夫人遛弯时,主动邀请了张俊成一起,后来教授摸准了他的下班时间,三天两头邀约散步一小时,从黑格尔讲到尼采、马克思,他越听越喜欢。
受益于这种哲学思想,1994年张俊成第一次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落榜,1995年再次报名又落榜,仍然心态积极,立刻改考了北大法律系自考。
东语系的章学诚教授帮助他联系了法律系老师,他被允许去教室里旁听。
1999年,章学诚教授夫妇
1995年10月,张俊成考上了北大法学院专科。他周中白天上课、晚22点到转天7点值夜班,周末值白天的班,平均每天睡三个小时,还不忘守着专业书籍啃字眼,理解一遍,再找老师讲解。
工作也不懈怠。西语系、东语系分别有位盲人教授。张俊成让同事们一定记得护送教授过马路、再送到办公室,把照顾老教授作为常态工作。
一天晚上,他从旱冰场执勤归来,发现有年轻人正在撬自行车,立即冲上前把小偷制服送到保卫部,不但发现惯犯,还勾出了背后的犯罪团伙。
3年求学期间,张俊成带领的北大西门岗先是被校保安队评为先进班集体,还在1997年于全北京三万保安岗中脱颖而出,获得保安系统“十佳保安示范岗”。
1998年,22岁的张俊成终于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律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他的故事被写进校刊,照片被印到了北大地图册上,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
张俊成的毕业证书与北大结业证
第二年6月,张俊成曾在池边学习过的湖,又开满了荷花,新婚半年的他,妻子已身怀六甲,张俊成婉拒了保安队的挽留,正式向北大告别。
北大,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校园,像极了《未名湖是个海洋》的歌词,“湖水泪水汗水血水在闪烁,告诉我这里没有游戏,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
在这里,青草自由生长,湖水永远明亮,总有萤火虫在漆黑的夜里放把火,欢迎所有好学者在烛光下唱歌。这段闪亮的青春岁月,已经成了张俊成的精神食粮。
北大未名湖畔的猫
上个月末,“北大保安第一人”、消失在大众视野很久的张俊成,突然登上了微博热搜。
一档节目里,他拿出了一本北大百年纪念邮集册,爱惜地摩挲着封皮。
那是帮助他去法律系旁听的章学诚教授,在他辞行时赠送的礼物,20多年来他都没舍得拆。
主持人也给他带来了章教授的新礼物——一段寄语。
老教授一提张俊成就来精神,说自己顶多给了一些精神鼓励,是他用努力实践了、并将继续实践“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听着师长的话,回忆起章教授夫妇盼着自己早生贵子、在自己辞行前赠送的花生大枣,张俊成不由自主地抹了眼泪。他一直觉得,教授夫妇对自己的好,堪比对亲生儿子。
借助镜头,他向章学诚教授和夫人含泪鞠躬,叩谢师恩。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将在北大收到的爱与帮助,传递给更多人。
是的,27年前,他是西门保安。现在,他是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1999年7月3号,张俊成带了两大麻袋书回到家,8月就被当地一所中专的学生处录用。他一直有精进工作的习惯,发现学校的哲学课本相当简单后,便有了当教师给孩子们讲课的冲动。
学校组织评课委员会专门评审他的课。张俊成把哲学书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简洁易记、又有逻辑,教学水平被大伙一致认可。
从此,学校的哲学课、政治课和普法课都被他包揽。满课六节,他每天平均能排四节。
在他的带领下,一些叛逆的男孩开始把他当榜样。张俊成见有希望,就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把孩子们的成绩从垫底带到中上等。
私下,张俊成跟每个学生也处得很好,他爱读书,常跟学生以书信方式往来,月末学生生活费吃紧,也主动带他们下馆子。
一个个狂野的灵魂,被拽回课堂,像当年的他一样。
现在的张俊成
通过认真讲课,张俊成从任课老师做到班主任、政教处主任,再到副校长,但不变的是,心中始终怀着“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理念。
他渴望,更多农家学子的命运被知识改写。
2015年,他更是和4位朋友一起创办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并担任了校长。
这所民办职业学院位于山西长治市区北部的一个村子,僻静、宽敞。张俊成将墙体刷成迷彩色,让学生穿迷彩服,床上用品统一为军绿色,被子也得叠成豆腐块,一切都按军事化标准来。
他深知,贫穷的孩子走出去、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
孩子们清晨6点上早课,他5点50分就等在了教室门口。他还特意设计了“校长秘书室”,能让犯错的孩子在这里抄写励志名言,或者直接跟着自己工作,帮忙处理问题,借此潜移默化地,爱上学习。
张俊成觉得,这是自己最得意的发明。
让他最为欣慰的是自己的得意门生。现在就职于这所职校的几个年轻老师,就和他颇有渊源。
有位男老师叫刘剑波,10年前,他正是在张俊成教导下完成了3年学业,考上大专,毕业后又回到张俊成的学校教计算机。
学校创办第一年,还是刘剑波招的生。
张俊成和刘剑波等学生情同父子,近期,这种父子情又有了延续。以前,刘剑波等学生亲切地称呼张俊成“爹”,现在,刘剑波的学生又管他叫“爹”。
张俊成在上课
不得不说,北大教授与张俊成、张俊成与他的学生,以及张俊成与学生的学生之间的师生情,都像极了《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教诲孙悟空的经历。
面对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童,先教做人、做事,再让他学真本事。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传递的都是温暖与智慧。
张俊成的微信名为“天道酬勤”。
一个“勤”字,折射出了他性格中要强、刚硬,又善于拥抱变化的品质。
27年过去。农村小伙出身,他从北大保安,到职校教师、班主任、副校长,再到自己创办职校,名字前的称呼变了很多。
但他的发型始终没变。一头短发,前面尤其短,那是在北大站岗时开始留的头型。
和这份坚持一样,保安求学的励志故事也在北大得到了延续。
2007年,一名叫谭景伟的保安在北大演讲《论语》,用自己的感悟写出了20万字的《论语布衣解》。
同年,湖北广水山区高考落榜生甘相伟来到未名湖畔当保安,成功通过成人高考,于2008年进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4年后以自身经历出版《站着上北大》一书,为他作序的是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
2011年,甘相伟被评为“中国教育2011年度十大影响人物”,现在,他在武汉传媒学院当辅导员。
截至2016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多人进行了考学深造,其中有12名研究生。
去年年底,北京大学有新来的保安小哥词汇量超过15000个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还有自学编程。
至今,北大校园里,那些如同少林扫地僧的保安传说还在延续。
而这些励志故事的起源,都是山西人张俊成在1994年突然下定决心自考北大的那一瞬。
但或许,张俊成本人会觉得更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实是,自2015年他创建职校来,1300多位中考失利的学子步入校园,找到了方向。
现阶段,每天他都为学生们的未来殚精竭虑,总想提供某种终生服务,用“养成系”的办法,把孩子们大专毕业后的路也修通。
那更像是一种“订单班”的模式。张俊成会提前与大城市里的企业联络,并按照单位用工需求进行招生和培养,涉及到科技、航天等多个领域。
进入订单班的学生无需支付学费,成绩合格,便可以根据之前签订的订单需求,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成果也斐然。近几年,张俊成创建的职校为社会输送了数千名人才或大学生。但也会迎来新问题,难道学生毕业后,就一定得被运输到工厂吗?
张俊成还没来得及好好考虑这个,只是希望孩子们首先要想学。只要能学习,其他的事情就都好解决了。
“年轻小孩们是有未来的,只是需要这么一个引路人”,他经常鼓励学生们,无论起点有多低,知识改变命运,只要努力,就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27年来,从受教再到教书、育人,在他心间萦绕的始终有这么一个画面。
还在北大时,有接近一年的时间,几乎每天,德语系的博士生导师张玉书教授都会约他,在夕阳时分,围绕未名湖散步。
每次,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
未名湖畔,金柳拂动,微风送来花香,又偶尔踩着金色的夕阳碎光,惹得人心痒痒。在这片静谧的美好中,张教授给张俊成讲起了尼采、叔本华。
山村孩子张俊成不太懂,等听到马克思,才明白了个大概,教授也不急,绕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一遍遍给他讲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在教授口中,一草一木总关情,湖面的柳叶也能有所悟。那是张俊成一天里最幸福的时刻,也成为他最纯粹的快乐回忆。
读书改变命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好好学习、天天进步,这便是最好的时光。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各国都可以拥有并派遣“外交信使”,作为在本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间传递外交文件邮袋的使者。外交信使在持有官方文件执行职务时,不受任何形式的搜查、逮捕或拘禁,享有人身不可侵犯权和完全的外交豁免权,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不斩来使”。
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我有幸成为一位外交信使,到过近一百个国家出差。对于刚刚走出校园大门不久的我,有机会得以行万里路,周游列国,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几年的信使生涯中,工作之余,既饱览全球各地风情,名川大山,也去过普通游客很少涉足的亚非拉美偏远小国,亲历目睹了许许多多的奇闻趣事,大大丰富了我的阅历。兹将几桩趣事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外交信使生涯轶事拾遗(之一)
1985年春节之前,我和老信使孙春业结束尼泊尔、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东南亚之行,在曼谷度过大年初一,急切地准备赶回北京过年。
不料,行前被民航工作人员告知机票被取消,原因是航班上有“要要客”(VVIP)乘机。我们归心似箭,闻讯后不愿推迟,随即与民航代表处据理力争,称我们也是要要客,重任在身,必须完成任务,如期回京。几经周折,民航代表处终于保留了我们的座位。
春光和煦的曼谷街景
大年初二,乘着亚热带和煦的春光,我们驱车来到廊曼机场。一上飞机,走进头等舱,就看见两位气度不凡,皮肤皙白,体型富态的中年人,一人一排,正在看报,似乎有意遮挡着脸,靠窗坐在头等舱的一侧,与坐在中间一排的几位肤色黝黑,个头矮瘦的典型东南亚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等我们在与他们相对的另外一边靠窗落座,开始品尝空姐送上的清凉冷饮时,我们扭头细看,才发现这两位看上去更像华人的乘客,原来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红色高棉”的领导人波尔布特和英萨利。那几位柬埔寨年轻人,显然是他们的警卫人员,仿佛形成一个保护圈,坐在他们周围。整个头等舱内,除了波尔布特一行,就是我和老孙两人。
飞机很快起飞,一路上波、英两人一言未发,或低头看报,或闭目养神;他们的随从更是沉默寡言。几个小时的飞行就这样在沉闷中度过。飞机刚刚落地,就有人登机,将他们迎接下去了。由于我们是唯一一波同行的VVIP,自然紧随其后下了。等我们开始走下舷梯时,看到波尔布特一行,乘着一辆考斯特专车,已经绝尘而去。
这就是我多年前信使生涯中的奇遇之一。
外交信使生涯轶事拾遗(之二)
记得是1989年1月的一个的傍晚,我们从约旦起飞,准备前往下一站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与我同行的是川籍老信使田湘,老田为人谦和,幽默有趣,我俩相互照顾,配合默契,经常用四川话说笑,一路上轻松愉快。在约旦期间,去过与以色列遥遥相望的死海游泳,体验“永不沉沦”水上躺平漂浮;还驱车二百余公里,去到深藏在沙漠里的世界文化遗产佩特拉古城,领略了阿拉伯特有的罗马式建筑,气势恢宏,印象深刻。
以罗马式建筑闻名天下的约旦佩特拉古城
一到安曼机场,我们立刻有了一种与观光旅游时迥然不同的异样感觉,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军警人员,安检比平时要严格得多。担心安检升级,会耽误我们登机,于是我们决定不去头等舱休息室,直奔登机口。半道上,有一位个头高大的洋人友好地与我搭讪,听说我们是要飞往巴格达后,用浓重的澳大利亚口音大声笑道“真勇敢!“(Courageous men!)。真是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安检,我们终于登上了预定的波音737约旦皇家航空公司(Royal Jordanian Airlines)RJ812号航班。
安顿落座后,漂亮端庄的约旦空姐,和蔼可亲地给我们送上湿毛巾和香槟饮料。我则一如往常,先抓了一本装帧精美的航空杂志,埋头翻阅起来。 此时,坐在里座的老田突然用胳膊肘捅了我两下,并用四川话轻声对我努努嘴说“法特,法特”。我被搞得莫名其妙,但顺着他的目光一抬头,顿时惊呆了,那位头戴标志性提花头巾的阿拉法特,在几个保镖的前呼后拥下,匆匆从我身边疾步而过。有趣的是,这位赫赫有名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并没有在头等舱停留,而是径直往经济舱方向往后走去。阿拉法特及其随行刚刚步入机舱,机组人员迅速关上了舱门,飞机旋即开始向跑道滑行。
这时老田和我相视一笑,低声说道,这下完了,我俩只能听天由命了,要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掌握了阿拉法特此行的信息,搞不好就得陪着他一同去见真主了。但我又禁不住好奇,很想去面对面,好好看看这位叱诧风云、可能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传奇人物。飞机起飞后不久我就起身走向经济舱,没想到在头等舱与经济舱的接口处被一位保安人员拦住,不让我过去,只好悻悻然返回座位。飞行中,我发现阿拉法特曾经到头等舱上过一次厕所,但也都有保镖守护在侧,无法靠近。
我们此行,正值第一次海湾战争前夕,中东地区局势风云变幻,各种有关可能开战的谣传甚嚣尘上的特殊关头。侯赛因国王在位的约旦是当时中东地区可以斡旋于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各国之间的重要和平力量,萨达姆大权独揽、一手遮天的伊拉克则是该地区最大的安全威胁;处在与以色列最前沿的巴勒斯坦的地位极其特殊微妙。
尽管我们对当时的中东政局的背景知之甚少,但突然间与巴解组织领导人如此近距离相遇,置身同一架飞机,顿时真切地感受到世界之小,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似乎都可以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约旦与伊拉克比邻,不到一小时的飞行,还没有等我们把香槟和坚果小吃消灭,就在这样的浮想联翩中匆匆过去了。飞机穿过夜幕,平稳地降落在了巴格达机场。我们收拾好行李,正起身等待机组人员开门,发现阿拉法特蓦然站在我身边,这位神秘莫测的风云人物,个头不高,笑容可掬,显得是那么平和平常。我跟他对视一笑,很自然地相互握了一下手。他的手竟是如此的纤细,仿佛是女人的一样柔软,完全不像四处组织武装暴力的领导人。这时机舱门打开了,阿拉法特被引导簇拥着首先走出机舱,有人已经在门口等候,我们猜想可能是萨达姆的儿子或是萨达姆最信任的高官。
这就是我多年前信使生涯中,又一次极具戏剧性的奇遇。
外交信使生涯轶事拾遗(之三)
环球旅行总是让人感到获益匪浅,又会出人意外,令你在若有所“失”中重获你曾经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今年,我的生日便是在不同的国际时区变更线之间穿梭往来中悄然“丢失”了。
笔者生于29年前的7月28日。 29个春秋过后,有幸有机会飞越南太平洋,作大洋洲之游。7月27日晚新西兰时间22时许,我告别了这个水草肥美,小巧富庶的岛国,由奥克兰飞往西萨摩亚。
经4小时飞行后,抵达西国首都阿皮亚,这时时光倒流,我的日历上显示时间回到了凌晨2时。原来,新西兰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西国则处在变更线以东,两地时间有整整一日之差。
稍事休息,东方既白,我便乘着游兴开始驱车饱览西国风光。由于西萨摩亚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一个仅有16.2万人口、陆地面积2934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国,仅一日功夫便“周游”了全国。
风光迤逦的南太平洋岛国西萨摩亚
尽管如此,西国那一望无垠的椰林沙滩,健美淳朴的萨摩少女,清澈可人的天然浴池……却令人流连忘返。遗憾的是,时值当地冬天旅游淡季,航班有限,只好选乘当晚22时的班机,赶往下站—斐济。
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太平洋航空公司”轻盈玲珑的螺旋桨飞机穿过夜幕,又把我载回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斐济首都苏瓦,走下舷梯,苏瓦机场上高悬的大钟刚刚敲过了12下,斐济人的日历此刻翻到了公元1989年7月29日!
呜呼!我的生日,7月28日,就这样在这次匆匆的行程中“丢失”了。当然,我对此并无遗憾;相反,我仿佛因此永远年轻了一岁,我会永远欣喜地记起这个“丢失”了的生日。
(此文根据刊载于《世界知识》1989.18期的拙文《我“丢失”了的生日》略加订正修改)。
《世界知识》1989.18期《我“丢失”了的生日》原文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