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网讯】2025年6月13日,作为“莫斯科文化节”北京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莫斯科市政府主办的“未来城市:莫斯科与北京战略伙伴关系的协同作用”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超过400余位来自中俄两国的城市管理者、企业代表、文化机构、科技界和媒体届人士,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与新合作。
【文化盛事:首都合作新平台】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双边城市战略对话,更是一场智慧治理与文化融合的深度交流。莫斯科市政府代表团就城市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创新、交通科技升级、文旅资源推广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未来愿景作出全面分享,体现出中俄两大首都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高度互补与合作潜力。
俄罗斯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波瓦利亚叶夫·安德烈在论坛上说,地方合作在俄中关系中十分重要,而莫斯科与北京的合作是两国在地方合作上最有力的证据。今年是这两座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30周年,莫斯科和北京正不断积极深化合作,这两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在物流、基础设施、引入数字服务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为俄中合作注入新动力。
莫斯科市长办公室及市政府第一副主任、莫斯科市旅游委员会主席叶夫根尼·科兹洛夫发表主旨讲话。他指出,莫斯科与北京不仅是各自国家的首都,更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级大都市。两市在城市发展阶段、治理理念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各具优势,具有广阔的协同空间。
“莫斯科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即服务’理念,目前已实现450多项服务和设施的数字化,每天被使用超过230万次。这些服务覆盖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我们的‘数字孪生’项目依托对城市区域的三维建模,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以人为本,是莫斯科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
他特别提到,本次在北京举办的“莫斯科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为两市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具体平台。今天举行的论坛会促进俄中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莫斯科对新合作项目持开放态度,很高兴能够在本次论坛上了解和听到来自北京合作伙伴的声音。“我们愿与中国特别是北京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构建高效、宜居、可持续的未来城市。
【交通科技:数字工具提升城市效率】
智慧交通是未来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莫斯科市教育与科学中央管理局安全交通创新中心负责人亚历山大·阿法纳西耶夫 介绍,莫斯科正持续推进基于数据仓储系统的交通数字化管理,重点开发了如AIS“事故监测”系统和“交通预建模”服务,有效提升了道路使用效率和行车安全。
莫斯科地铁系统也正成为全球智慧出行的代表。国家单一制企业发展与能力中心信息技术与创新事务总监古谢因·里米哈诺夫 在会上表示,莫斯科地铁的生物识别支付系统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累计被使用超过1.5亿次,大大缩短了乘客购票和进站时间。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将生物识别支付拓展到地面交通,并引入人工智能,为乘客提供更智能、便捷和个性化的出行体验。感谢中国合作伙伴对我们地铁系统的积极关注。”
【文旅融合:打造国际交流新样板】
在文化与旅游领域,莫斯科与北京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经济成就展览中心(VDNH)战略发展与接待服务部负责人基里尔·平加切夫介绍,该中心正实施全新发展战略,特别聚焦接待服务体系升级,以更好满足来自中国等国际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我们与中国多家旅行社进行了深入洽谈,全面了解游客偏好。VDNH将通过更多语言化、趣味化和沉浸式服务,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参观体验。”
莫斯科市政府和市长办公室第一副主任、莫斯科市旅游委员会主席叶夫根尼·科兹洛夫表示,为全面展示俄罗斯文化,此次有超过150名俄罗斯演员来到北京。几乎莫斯科所有政府部门代表也来到北京,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莫斯科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各类活动,旨在向北京市民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游客展现莫斯科的热情好客,莫斯科方面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莫斯科,并激发他们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文旅是北京和莫斯科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俄罗斯是北京重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之一。北京文旅局副局长郑芳介绍:统计显示,2024年北京接待俄罗斯游客29.3万人次。今年1月至5月,北京接待俄罗斯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83.9%,在来京外国游客中排名第一。前不久,“你好,北京”文旅推介活动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通过图片展、非遗项目、京剧演出等形式,系统推介北京文旅资源。
【博物馆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莫斯科宇航博物馆馆长娜塔莉亚·阿尔秋希娜 则带来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案例。她介绍,2024年4月,宇航博物馆与中国知名游戏企业米哈游(miHoYo)合作,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宇航节庆典”,庆祝宇航日和《崩坏:星穹铁道》两周年纪念。
“活动期间吸引了超过15,000名年轻观众,我们举办了50多场特色活动,为中国游客准备了专属纪念门票和周边。该项目帮助我们吸引了大量此前对博物馆兴趣不高的年轻群体,也增强了科普教育的传播效果。”
莫斯科在博物馆领域与北京也迈出了实质性合作步伐。莫斯科交通博物馆馆长奥克萨娜·邦达连科宣布,已与北京汽车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这项协议标志着两市在博物馆发展、数字项目共建以及交通文化传播方面开启了全新篇章。“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搭建这样一座连接文化与理念的桥梁,在这段横跨交通世界的精彩旅程中,将过去与未来相连。”
莫斯科市文化局副局长娜杰日达·普雷沃多布纳娅 也强调,莫斯科文化系统正在推进一系列与国际级合作项目,与中国的关系尤为密切。“从2019年赠送莫斯科动物园的大熊猫‘追追’‘丁丁’,到2023年出生的‘卡秋莎’,再到一系列联合展览项目,莫斯科与中国在文化与公众交流方面合作广泛、基础坚实。”
此外,莫斯科博物馆协会“莫斯科博物馆”总经理安娜·特拉普科娃介绍,在本次会议框架下举行的圆桌论坛为两地博物馆未来合作提供了丰富构想与对接机会:“我们与中国同行交流甚欢,已与包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内的机构展开科学会议及联合展览的前期探讨。感谢中方的热情与开放,这种坦诚的对话非常宝贵。”
【展望未来:深化合作,打造共赢典范】
本次“未来城市”会议不仅是一场理念和技术的交流盛会,更是一次中俄城市合作深化的标志性事件。通过智慧治理、交通科技、文化传播等多维度的合作实践,莫斯科与北京正在共同探索超级城市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扩大双边合作成果,携手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未来城市”样板。
本次论坛是“莫斯科文化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斯科文化节”系“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活动之一,由莫斯科市政府主办,并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