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返回
徐贻聪大使——忙碌幸福的“退休老头”
时间:2021-01-13 来源:中国老年

1.png

  徐贻聪,1938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58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1963年进入外交部,曾任美大司副司长,拉美司副司长,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和阿根廷大使,以及新华社巴拿马分社记者、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等。2001年退休,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兼名誉理事、外交笔会理事、《公共外交网》高级顾问。由于在推动拉美与我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上成绩卓著,分别获得厄瓜多尔、古巴和阿根廷政府颁给外国使节的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著有《我与卡斯特罗》《雅园拾趣》《结缘拉丁美洲》《轻走天下》等书。

  未见其人,先赏其文

  9月底,我与徐贻聪老先生取得联系。

  他痛快地答应接受采访,只是说马上要回江苏老家,要10月下旬才能返京。

  那以后,我每天都能收到他的新文。

  徐老写过很多博客文章,今年年初又开通了“老徐札记”公众号,里面有“时政评论”“热点杂谈”“外交回忆”“生活轶事”“访谈专栏”5个栏目,大到分析美国大选,中到揭露“台独”的真面目,小到展示过生日吃的“补缺饺子”,内容丰富且每日一更,很难想象出自一位自称“退休老头”的过八旬长者之手。而最触动我的,是他既有纵横世界的视野和胸襟,又能感悟到生活点滴的快乐与满足,尤其总能把家事融于国情,让满满的正能量带着浓浓的烟火味。

  “看看自己,经过童年的颠沛流离,经过求学年代的艰辛,经过为国效力的摸爬滚打和四处奔波,进入老年阶段后以写些小东西作乐……各个阶段都有可录入幸福范畴的内容,颇为心满意足。”在《我的幸福满箩筐,不用背,不用扛》中,他这样写道。

  后来,在为我的采访特意准备的《说给老年朋友的几句话》一文中,徐老呼吁老年人要关心一点国家大事:“这对于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不仅需要,还是一种保持健康思维的有效方式。”不过,他也强调要理性、冷静,不能乐极生悲,还要避免“义愤填膺”或者“暴跳如雷”,以免因为过度情绪化影响身心健康。

  徐老出生在淮阴,和西汉开国大将韩信是老乡。他的父母都是“老革命”,他从小跟着东奔西跑:抗战期间在解放区住了两年;解放战争中,靠两条并不健壮的腿,从8岁走到10岁,从江苏、山东走到辽宁、吉林,后来又经过河北沿海走回家。

  生活不定,徐老10岁才进入小学,好在此前已经断断续续地学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于是只用了半年,就跨越了三个年级。1950年初,徐老从农村转入城市。

  初二时,他进入教学水平全国有名的淮阴中学,终于有了5年稳定的求学生涯。

  淮阴小城到外交部

  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为什么能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什么会选择西班牙语专业?10月末,徐老回京,我终于能够当面采访——按他的话讲是“闲聊”,这是我提的第一个问题。

  “偶然,歪打正着。”徐老总结道。

  1958年北外提前招生,徐老赶到南京分考场。那时他对西班牙语并不了解,只是随手在志愿上填了这一项。他说当时并不抱希望,“录取了还感到很奇怪。”

  采访是在徐老的家中进行的。进门,我就看到墙上挂着十几个异国风情的大铜盘。家居布置很接地气儿,茶几附近甚至有那么一点儿乱。徐老一边张罗着给我们——我和他两个闻讯前来“听故事”的朋友——泡茶倒茶,一边解释:“我不让小时工收拾得太利落,太利落了找不到东西!”

  徐老没想到,一次尝试,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篇章。

  那时,古巴革命如火如荼,中古也处在蜜月期。1960年,古巴成为西半球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我国急需西班牙语人才,徐老等四名同学被选出来特别培养着准备留校任教。1963年3月,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们又被派去外文局参加《北京周报》西班牙语版的编辑工作。手续还没办完,学校又接到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让徐老单独去外交部报道。数日后,他成为古巴驻华使馆的翻译。

  与古巴结缘

  徐老说自己与古巴特别有缘。他在古巴驻华使馆一干就是8年,之后在墨西哥驻华使馆、外交部机关,中国驻墨西哥、尼加拉瓜、厄瓜多尔等国的使馆兜兜转转很多年,1993年,终于成为中国驻古巴大使。

  徐老在古巴不到3年,却走遍了所有的16个省,159个城市他去过142个,让当地人都自愧不如。他促成许多项目和活动的成功开展,使中古友谊一次次升华。

  徐老还跟古巴领导人结下深厚友谊,成为外交史上的佳话,他在使馆种出的黄瓜,被命名为“徐贻聪黄瓜”,进行全国推广。

  徐老告诉我,古巴很远,却与中国关系久远。在古巴的中国人,最多时曾有几十万,多数是甘蔗园里的苦力。中国人在古巴历次革命中都表现不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古巴独立战争中,曾有华人组建的营,作战英勇,首都哈瓦那的街头至今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没有一个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华人是叛徒。”

  徐老说,古巴在有些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古巴以人为本意识非常强,特别注重教育和卫生。”古巴的全民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包到大学毕业。大学生还能领补贴。“我的两个孙女都在哈瓦那大学读书,她们的同学每个月都去领钱,回来时可高兴啦。”古巴实施全民免费医疗,连住院陪护人员的饭费都由国家负担。古巴的医疗水平很高,生物药品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派了3万多名医护人员,费用大部分自己承担。

2.png

  长寿秘诀不是养生

  徐老已过八旬,可精神矍铄。前年长途奔赴古巴,20多个小时的飞行也吃得消。我忍不住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却说从不养生。医生开的药他听话地吃,美酒咖啡也开心地喝。但他喝酒有分寸,在职时不耽误工作,退休后不损害健康。乐观开朗,珍惜生活,可能是徐老最大的长寿秘诀。即便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他都能鼓捣出段子。简单的鸡蛋炸面包,居然被他说成“两个鸡蛋做的衣服穿在一片面包上”。

  徐老真诚、随和、风趣,“朋友遍天下”“朋友千千万”,这对别人可能是恭维,对徐老却是实事求是。“徐老的朋友圈,得有上百个。”他的朋友说,“古巴有活动,找他;厄瓜多尔有活动,也找他!”其实,朋友的朋友搞活动,还可能找他。

  徐老还牵头组织了3个“老头儿老太太”的俱乐部。“有饭吃”俱乐部已经创建了八九年,人数绝不能超过14个,连前驻联合国和驻美大使李道豫想加入都没成功。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一桌吃才有气氛,人再多挤不下!“有酒喝”俱乐部的范围大一些,但居然有个滴酒不沾的人“潜伏”其中,还是这两个俱乐部的秘书长!

  至于第三个俱乐部,徐老一直笑而不谈,让我浮想连篇。

  当然,徐老退休后不只是“吃喝玩乐”,他还努力发挥余热,创造价值。他通过公众号、文章、著作等各种形式,开阔读者视野,引导读者思考,平和理性地宣传正能量,连中学生都在公众号中留言说徐老的文字“很亲切,很好读,笔触很质朴而且温柔”,自己“常常在闲暇时读,谋求长个见识”。

  徐老退休可不下岗,依旧快乐地忙碌着,为增进我国与拉美及其他地区讲西、葡语的国家的友谊添砖加瓦。例如,他与一些机构合作,要把古巴的生物药品引进国内。前年,他去古巴,签下10个防癌治癌药物的引进协议,现在正在中国落实生产的地方。

  徐老特别鼓励老年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余热,“有利于老年人充实生活,还可以让自己有‘贡献感’,有助于保持愉快的情绪和健康。”

3.png

  家人是朋友

  在家庭生活中,徐老绝不过多插手儿孙的事情。追求天伦之乐无可厚非,但是,“老年人在家里也还是要‘讲道理’,要‘放手’,需要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

  儿孙的事情,包括学习、就业、婚姻等,可以关心,可以协助,但不必事无巨细地去亲自处理,更不能包办代替,强迫命令,以免给自己招来不快。

  徐老说他把家人都当作朋友。他很早就告诉两个儿子:你们将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不管,但结婚后要搬出去住。孙女考学报志愿,徐老只提建议,绝不替她们拿主意。

  不干涉,不等于忽视亲情。恰恰相反,徐老把亲情看得很重。现在他每年回老家两次。一次是4月。“老伴儿去世后葬在老家。她是4月出生的,生日和忌日是同一天。所以我清明前后回去给她扫扫墓,顺便住一段时间。”另一次是10月。“我的生日在10月,回到出生的地方,和大家聚聚,亲切又自然。”

  这两年回老家期间,徐老还在亲戚中组织了两种大型活动,都是面对在校学生。

  一种是成就展,让他们展示获得的各种奖励;一种是才艺展,烹饪、绘画、摄影什么的都可以。“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奖品——不过基本上人人有份,都差不多!”

  徐老重亲情,也很懂生活。父母去世时给他留下两套房子,他把其中一套装修改造,回去时居住。父母用过的老物件,他原样摆进去,还有很多老照片。他在小院里种了几十种花呀菜呀树呀,一年四季绿意盎然。

  徐老最想对老年朋友说的,是以平和的心态生活,“在生命后期不急不躁,不慌不乱,并且在每天的生命中想方设法注入快乐、幽默因素,使自己始终处于乐观的情绪之中。”他用行动为这段话做了注解。一次小意外后,他进一步意识到老之已至。但他没有惊慌,没有哀叹,反而因为“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需要更加珍视,用来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枉来到尘世一次。”

  徐老的晚年,知足,快乐,洒脱,活成一本特别耐读的书。他的这份精彩,我们很难复制,但可以学习借鉴,让自己的生活多一抹阳光,多一份幸福!


  作者:孙炎

4.png